要把一个科学内容讲得清晰、易懂具有趣味性这没有错;但出于搞笑目的不懂装懂还把好好的知识失言了祸患了别人这是错。
要把一个科学内容讲得清晰、易懂具有趣味性这没有错;但出于搞笑目的不懂装懂还把好好的知识失言了祸患了别人这是错。当下一个很糟糕的现象是许多人都在忙着做科普但一些人并没有资格做这件事。
做科普首先要懂科学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家就像有医术才气给人看病一样。我看到的铺天盖地的其实都是挣钱的机构。谁真正对科学感兴趣呢?
正方
漫画、科幻、相声、影戏、综艺真人秀……在市场作用下当前科普娱乐化来势汹汹引发烧烈讨论。那么科普可以娱乐化吗?《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从历史角度来看从 凡尔纳到阿西莫夫到海内的叶永烈、刘慈欣许多海内外最好的科普作家都并非科学家身世属于民间科学喜好者但他们都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功底。做科普这件事情需要三样工具:不需太高深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热爱、热情和激动去做;要有时间。
专业的科学家往往缺乏后两条。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薛雷
以影戏《流离地球》为例该部影片票房达50亿吸引快要1亿人去观影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通过市场化取得经济效益才有严伯钧的《六级物理》、二混子的历史漫画等作品才有如今中国的科普热。与10年前相比中国的科普跟一些西方国家虽然仍有差距但已经不那么遥不行及。
再给我们10年时间甚至会逾越西方。在精品科普方面政府投资仍需加鼎力大举度打造像BBC一样的中国优秀品牌。
以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兰克·维尔切克为例其文章很是滑稽但很是严肃且有深度。
人才是科普的一浩劫题一方面懂科学又擅长流传的人确实很难造就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绝大多数人都是以业余身份从业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走把科普当做终身职业做得好的专业人士就越少。
果壳网首创人兼CEO姬十三
当前时代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流传时代而是一个思维厘革的时代。应该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向民众流传科学思想、方法更要关注提高民众的思维厘革这是时代的要求。
娱乐化只是一个体现形式如果没有这种新颖的形式可能很难去举行科普。
但科普是出发点不能为了娱乐而去科普。否则就会把科学做歪。
“娱乐化”一词自己并没有优劣之分。例如果壳的报道都是科学内核在此基础上追求流传性和趣味性而不是从趣味性和娱乐化出发所以不会走偏。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
科普市场化或娱乐化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比没有强。
与十几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课业肩负重手机、电子游戏的诱惑多很少有时间接触科幻小说或科普知识因此通过娱乐的方式吸引他们关注是一种有益的实验。
除部门以业余身份从事科普的事情人员之外现在果壳网拥有近200人的专业团队其中内容相关人员占三到四分之一构建了一个相对职业化的科普团队。作为一个“卖力任、有智趣、贴近生活”的科技新媒体果壳网的目的始终是面向民众提倡科技理念让鲜活的科技内容走进盛行文化。
科普娱乐化是正常的而且是需要做的事情。
娱乐化听起来似乎很低俗其实否则因为它是流传的一个要素。娱乐化用更努力的语言来说就是用一种有趣的、有故事性的方式来讲述。在流传一个知识点时这种方式往往比抽象的、高屋建瓴的方式更有效。
反方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 曹则贤
南方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淼
科普向娱乐化生长往往会让科学低俗化、碎片化、浅薄化。科普首先应该是把问题讲清楚而不是把它弄成搞笑的样子。
浙江科技馆馆长、菠萝科学奖配合提倡人李瑞宏
科普是一门手艺活其写作套路和论文并不相同排名前100名的科普著作很少是学术界的人写出来的。
绝大多数科学家甚至是大部门专栏作家并不懂真正的科普写作。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只有不到1%的相关微信民众号能够获得乐成。
娱乐和科普并不是对立的。
把科学的知识、方法、精神、思维流传出去是有意义的事情;但老黎民更关注的是有没有意思好欠好玩。因此要在“有意义”和“有意思”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科普创作来说科学是本质艺术是形式所以要更好地依靠科学家、科技事情者和科普喜好者体现创作为王。同时科普创作应该掌握好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联合趣味性是激励人们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行或缺的要素但我不赞成提娱乐性娱乐性带有目的性而趣味性是手段提趣味性是恰当的。
在强调趣味性的一面时不能忘记科普的本质还是教育。当前世界创新教育发生了汹涌澎拜的变化我们要在提升科普的理念目的上下功夫。
(本报记者冯丽。
本文来源:kaiyun-www.qingmei368.com